目前,雾霾已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,二氧化硫的排放与雾霾天气的形成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,因此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成为业内人士热烈讨论的话题。
据介绍,我国粗钢产量从2006年的4.18亿吨增长到2010年的6.27亿吨,仅用了4年时间。“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形势下,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重点污染物总量仍然实现了达标排放,我国钢铁行业应该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”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刘炳江说。
2005年~2012年,我国粗钢产量翻了一番,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从4克左右下降到3克左右。全国共建成烧结脱硫设施389台,占烧结机总台数的三分之一,实施烟气脱硫烧结机的面积达6.3万平方米,占烧结机总面积的50%。“应该说,我国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取得的成绩是非常不错的。”刘炳江说,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。以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的电力行业为例,目前我国燃煤电厂几乎100%都上了烧结烟气脱硫装置。
据介绍,电力行业烟气脱硫之初,也是一派乱象,100多家脱硫公司、十几种脱硫技术,脱硫设施“豆腐渣”工程也很多。“经过大浪淘沙、市场竞争,如今电力行业的脱硫技术公司屈指可数,电力行业的主流脱硫技术已经非常清楚。”刘炳江说,我国92%的电力行业脱硫装置采用了国际上普遍应用的石灰石—石膏湿法技术。
而反观我国钢铁行业,目前仍有2/3的烧结机没有上烟气脱硫设施,已安装的烧结脱硫设施,其脱硫效率也很差,综合来看市场潜力还很大。目前,我国钢铁行业烧结脱硫的平均效率仅为38.6%,远未达到脱硫设施的设计值和国家提出的减排要求。2012年与2011年相比,脱硫效率甚至还低了近10个百分点。
2009年7月份,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实施《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实施方案》,明确规定新建烧结机要按“三同时”原则,配套建设烧结烟气脱硫装置。2012年,国家修订并颁布实施了钢铁行业各个生产工序7个排放标准,并要求到2015年1月1日,所有钢铁企业都要达到新的排放标准。可以说,留给企业缓冲的时间已经不多,每个钢铁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
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钢铁行业烟气脱硫的种种乱象?在刘炳江看来,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有关方面高度关注。
首先,脱硫技术市场踌乱,脱硫设施建设质量低下。据了解,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的技术主要有湿法、干法、半干法、氨法、镁法、活性炭吸附法和海水法等多种方法。“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工艺五花八门,多达十余种。偌大的一个产业,目前竟然还没有一个主流的烟气脱硫技术。一个企业一个方法、一台烧结机一个工艺,简单模仿、粗制滥造、低质低价的现象十分普遍。”刘炳江指出。
脱硫设施建设质量低下在刘炳江看来,主要问题还是在工程招标过程中。“钢铁企业在烧结烟气脱硫工程招标、设计中,本身就是‘豆腐渣工程’,建成后怎么可能达标?”刘炳江说,“今后环保部门将加大核查力度,不仅仅根据污染结果来问责,而且要考虑过程。例如,核查烧结脱硫设施是哪家公司提供的。”刘炳江说。
其次,钢铁企业对脱硫设施运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。例如,烧结烟气脱硫分散控制系统(DCS)不完善,只单一记录了脱硫效率和出口处的二氧化硫浓度等少量参数,有的钢铁企业甚至没有配备DCS系统。
“还有就是烧结烟气脱硫系统仅依赖操作工人的经验进行控制,造成在线监测数据缺失、失真,这些问题比比皆是。”刘炳江说,这方面钢铁企业应该走出去,到电力行业企业去看看,学习电力行业对脱硫设施运行管理的好的经验和做法。
再其次,我国钢铁行业部分烟气脱硫设施还存在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。对此,刘炳江提醒钢铁企业:“环保部门核查不是简单地监测一下就完事,而要做很多的实验,一做实验很多钢铁企业就露馅了。”
据了解,还有的钢铁企业篡改DCS数据和在线监测数据。“其实你再专业也没有环保部门的核查队伍专业,所以钢铁企业不要有侥幸心理。”刘炳江提醒说
最后,烧结烟气收集率低,偷排漏排的现象严重。据介绍,部分钢铁企业仅在烧结工序的脱硫塔的出口处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,有的旁路没有安装相关监测装置。“钢铁企业花了这么多的钱,但是烧结烟气脱硫依然存在这么多问题,实在是不应该。”刘炳江的话里透露出一丝惋惜和不理解。
有业内人士告诉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,形势已经明朗,未来几年环保将“死磕”钢铁行业。钢铁企业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,心存一本“大账”,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。唯有此,钢铁企业才有谈未来发展的资本和资格。(摘自《中国冶金报》)